農業的另一種可能
楊儒門
2010/06/03


楊儒門 5cmx10xm 120dpi.jpg 楊儒門 PICT0043.JPG 

楊儒門說如果台灣鬧饑荒,我們還有樹根和土餅可以吃欸,不至於淪落到恐怖電影才會出現的吃貓吃狗吃人場景。但為了避免成為昆蟲等級,還是未雨綢繆一下,多多支持當季的新鮮蔬果食物和當地小農好了。
ps.土餅,又稱觀音土,一種白色軟泥,飢荒時可以充當食物,但是沒有營養成份,吃久會營養不良。


-----
近年來在世界各地都傳出缺糧的聲音,台灣從2008年開始至今年,已經出現缺糧的狀況,需要調度戰備用糧。目前台灣的糧食自主率僅不到1/3,相對於經歷文化大革命的中國90%以上的糧食自主率,不僅令人擔心。連有四成糧食自主率的日本,都提出五年之內提升至四成五的政策。

但是數據上卻顯示全球每年糧食為正向成長,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?目前的世界糧食分配圖從生產者到貿易商到消費者,呈現漏斗的形狀。掌控世界糧食走向的貿易大公司僅有四家,三家在美國,一家在歐洲。生產的糧食,有一大部分轉為利潤較高的發電用途。

在台灣面對聽起來遙遠的世界糧食貿易公司,其實只要從簡單的日常習慣下手,選擇吃新鮮的、吃在地的、吃當季的食物,就可以積沙成塔,讓小農免於消失、糧食自主率提升,並且吃的安心健康。

吃新鮮的水果遠比吃用玉米提煉維他命C的保健食品健康,台灣洗腎率居球之首,也是拜本末倒置愛吃藥的習性所賜。

吃在地的食材,食物里程越短越好,以160公里為目標,目前平均值為1600公里。我們可能意想不到,台灣最大宗的水果進口來自南非,而常見的番茄則是來自新疆。

吃當季的食材,柳丁盛產於11月到2月,柳丁汁卻是夏天的聖品;而芒果盛產季為夏天到秋天,近年來卻有冬天吃芒果冰的風潮,為此必須提早採收,用人工方式催熟,使芒果皮厚且不紅,也缺少香氣。

在採買方式上,可以到農夫市集與農夫面對面做朋友,但農夫市集僅是過渡期,以宣導食用在地食材為主。理想最終目標是希望效法日本的「共同購買」,一個農場需有三十個在附近的固定購買戶,形成社區支持型農業,小農有固定的客戶,降低滯銷風險,消費者向固定小農購買食材,食物的種植方式也較容易掌控。

簡單的小小改變,就可以扭轉糧食危機,何樂而不為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reenma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